导语:孩子先心病手术后不愿意和小朋友玩耍,不愿意上幼儿园,请问是手术影响的吗?
先心孩子的心理问题,是手术影响的吗▼

有些先心病孩子做完手术后,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、恐惧、焦虑及抑郁情绪,还会表现出不爱理人,不爱说话等。有些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增强,敏感易激惹,被动等。
孩子术后的这些心理问题,与手术后的疼痛、身体不适有关,但不完全是手术造成的。先心孩子的心理问题,其实术前、术后都会有。
先心孩子的心理问题,与父母焦虑有关▼

心理测评显示,先心病孩子,即使是看似“正常”的孩子,比起正常孩子,发现有更多莫名的恐惧、焦虑 、抑郁以及违纪行为。
这种情绪行为问题,通常在学龄前期(3到6岁)就会表现出来,而且紫绀型比非紫绀型更严重。
究其原因,一方面与孩子生病,对住院和手术恐惧,另一方面与亲子关系紧张,父母焦虑、尤其是母亲的过度焦虑有关。
不少父母因为担心孩子的病情加重,往往对孩子过分保护和溺爱,助长了孩子不良个性的发生,使孩子变得依赖性增强、较被动而敏感、情绪不稳定等。
培养孩子心理健康,家长要注意▼
对先心病孩子,家长除了在饮食、活动等生活上给予悉心照顾,在心理上应当像健康孩子一样教育,这对孩子的心理成长非常重要。
1.早期治疗,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

先心病提倡早期治疗,有益于心理健康。尤其紫绀型孩子随着年龄增长,身材矮小、紫绀和体力不足,会自觉“不正常”,敏感自卑,心理问题较突出。
只要及时治疗,不管采用哪种手术方式(内科介入还是外科手术),治疗后先心病孩子的心理行为状况,都明显优于治疗前。
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非常重要。与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,介入治疗创伤小,恢复快,没有手术疤痕,孩子心理恢复较快,术后心理问题改善也更为明显。
2.不溺爱,多鼓励孩子

先心病术后,对于2、3岁以上的孩子,已具备初步理解和认知能力,应告诉他们手术的事实,“宝宝已经好了”只要配合治疗(吃药、复查),很快就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样活动。
家长要尽快纠正保护和溺爱的行为,帮助孩子从“病号”角色逐渐转入正常人角色,增加孩子的自信心,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人一起玩耍,降低孩子对家人的过分依赖。
在教育方法上要多用鼓励式,让孩子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,提高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,改变包办一切的溺爱行为,使孩子在开朗、愉快的心境下生活。
3.对术后孤僻的孩子

对于术后性情孤僻、不愿交际、不爱说话的孩子,家长应该尽量不要让孩子独自在家。多陪伴孩子,多给孩子讲一些笑话和开心的事情,让孩子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,对术后康复有积极作用。
术后在孩子病情稳定,心功能良好的状态下,应逐渐增加孩子的活动量和活动范围,让孩子多接触同龄儿童,通过玩耍建立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,消除孤独心理。
需要注意的是,在和小伙伴玩耍时,要控制孩子的运动量不能过大,以免影响术后恢复。
已有人点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