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宝慢慢长大,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,于是有了情绪上的变化。由于语言还无法实现坏情绪的完全表达,所以常常有扔玩具、哭闹等小脾气的爆发~当温柔爸妈遭遇宝宝的小情绪,你是冷处理还是热暴力呢?有没有想过这会给宝宝带来怎样的影响呢?

一、这样的爸爸妈妈很可怕!
1.妈妈秒变冷冰冰
“妈妈,妈妈……我就要气球!就要!呜呜……我不走我不走!”路边上类似的情景总会上演,而小咖常常见到的是,面对哭闹执拗的宝宝,很多妈妈选择扭头离去,继续往前走。
面对孩子“失控”的情绪,很多妈妈都知道打骂不对,于是她们无可奈何又理所当然的选择了冷处理。可对毫无“规则”孩子来说,他们不明白贵和便宜,生活必需品还是奢侈品,读不懂妈妈的做法,只会不理解的纳闷那个爱我的妈妈去哪儿了?
长期遭遇冷暴力的孩子,尤其是6岁以下、对世界的认知还不清楚的孩子,不仅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,误会了家长的意思;还有可能对亲情产生质疑,不利于构建稳固的亲子关系。就算宝宝心大,这些都不放在心上,长期处于情绪的压抑环境中,心理阴影面积也会越来也大。

2.爸爸秒变灰太狼
“你不给我玩具,小心我揍你!”航航又在幼儿园打了小朋友。不要惊讶孩子为什么这样?因为是爸爸言传身教的!航航爸爸总是在航航“不听话”的时候胖揍一顿,之后的几天,航航就能老实一段时间。
3岁+的宝宝,常常“自以为是”,面对家长的管教,甚至会顶嘴。这时,如果遇到暴脾气的爸爸,一言不合就翻脸,仗着自己武力第一的绝对地位,选择简单粗暴的做法。宝宝就会不自觉的吸收了这样的相处之道。
以暴制暴看似收效显著,可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需求问题,没有打开孩子的心结,也没有充分倾听和尊重孩子的选择和意愿,只是充分暴露出家长对自己情绪管理的失误。长而久之,宝宝就会像航航模仿爸爸一样,认为“沟通解决不了的问题,就用拳头”!

二、面对小情绪,家长应该怎么做?
最近,一部很火的电视剧《小别离》,给了我们很多育儿的启示。现在月小咖就带着你一起对着《小别离》照镜子,找找应对宝宝小情绪的方法。
1.做家中的灭火器
《小别离》中,方圆饰演的爸爸,经常在孩子犯各种错误时充当倾听者的角色,并且站在理解孩子的角度,帮助母女化解矛盾,充当了家庭关系中的“灭火器”。
对家长来说,赢得宝宝的信任远比树立权威重要。先要成为宝宝的朋友,学会倾听他/她的想法,了解事件的过程,才能做出正确判断。尤其是面对表达能力还比较差的小宝宝,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就大动肝火,冤枉了孩子,也失去了信任与宽容。

2.别低估协议的力量
《小别离》中,朵朵写小说的事情被发现后,妈妈与她签订协议,放假后再写小说。很多家长认为,宝宝还不到6岁,根本记不得什么约定,也很难严格遵守。可是家长忽略了,协议双方是平等的,因此签协议本身就是一个与孩子沟通,尊重孩子意愿的过程。
而且对小孩子来说,协议不仅限于书面,一个承诺,一个准则,都算爸妈与宝宝之间的协议。“如果上幼儿园没有哭,放学后就能在小操场玩半小时。”但需要注意的是,家长不要成为先破坏协议的人,如果万不得已,也要想办法弥补。

3.给孩子的情绪找一个出口
《小别离》中,琴琴因为父母吵架的事儿变得抑郁,朵朵埋头学习却因为交友等多方面原因产生心理疾病。
大人在情绪激动时都会失去理智,更何况5、6岁的宝宝呢?所以,爸妈应该给孩子发脾气的机会,只要没有做出破坏行为,应该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释放压力。此时,爸妈先安抚宝宝,抱一抱,给宝宝安静下来的爱的力量,等宝宝情绪平复之后再去评说对错、讲道理,才能让他听进去。

月小咖说
网上曾流传一段视频,妈妈宝宝分别为对方打分,妈妈多半给宝宝打及格、良好,可宝宝给妈妈的分数都是满分、超满分……有人说,“只有宝宝,能够在爸妈对自己发脾气,甚至被爸妈打后选择原谅,依然像以前一样依赖、信任他/她”。
在宝宝眼里,爸爸妈妈是最好的、最爱他们的,可大人很多时候不自觉在用成人的标准来看待孩子、对待孩子……

最后用《小别离》中感触颇深的一段台词(出自美国诗人纪伯伦)来结束本文,让我们一起改变吧~
你的儿女,其实不是你的儿女。
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。
他们借助你来这世界,却非因你而来,
他们在你身旁,却并不属于你。
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,却不是你的想法
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。
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,却不是他们的灵魂,
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,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。
已有人点赞